首页

足踩踏努力实现网络

时间:2025-05-28 23:41:56 作者:浙江文化观察:“文物+科技”能有多少打法? 浏览量:77691

  中新网杭州5月28日电(林波)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动力。浙江省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,正积极探索“文化+科技”融合的新路径,而“文物+科技”的结合,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。

5月28日,杨建武接受采访现场。 (浙江省博物馆供图)

  “‘文物+科技’势在必行,我们必须积极响应。”5月28日,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长、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长杨建武接受专访时表示,科技创新正为文物保护与传承注入新动能,而破解理念壁垒、搭建供需桥梁是推动行业深度融合的关键。

  当天,第五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学术研讨会之博物馆新业态“文物+科技”分享会在杭州举行。当下,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跃入公众视野,成为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。“文物+科技”能有多少打法?

  首先,科技赋能文物保护,破解传统难题。

  杨建武表示,传统文物保护手段往往面临诸多局限。以文物检测为例,过去需要在文物本体上安装检测设备,可能对珍贵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。

  如今,这一难题正在被“破解”。

  譬如,浙江瑞邦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等联合研发的“无接触检测技术”工具,可以在不触碰文物的前提下完成精准分析,极大提升了文物保护的安全性。类似的技术创新,正在修复、存储、环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,让文物“延年益寿”成为可能。

  其次,数字技术让文物“活”起来,增强文化传播力。

  AI、VR、元宇宙等技术的兴起,为文物展示提供了全新方式。人形机器人演绎古舞、AI复原历史场景、虚拟展厅沉浸式观展……这些创新手段不仅让静态的文物“动”起来,更以更生动、更互动的方式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,激发文化认同感。

  再者,科技助力文物“DNA鉴定”,为流失文物“寻亲”。

  近年来,随着材料科学和分子分析技术的发展,文物“DNA鉴定”成为可能。通过高精度光谱分析、同位素检测、微观结构比对等科技手段,研究人员能够精准识别文物的材质来源、制作工艺甚至年代特征,为流失文物“寻亲”。

  尽管科技优势显著,博物馆领域的技术应用仍存障碍。杨建武指出两大痛点:一是部分从业者对新技术存在偏见,认为“奇技淫巧”背离传统;二是供需信息不对称,科技企业手握专利却难触达需求方。

  他呼吁通过行业平台建设打通壁垒,“让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”。

  面对技术迭代加速,杨建武提出“主动拥抱”策略:思想上需认清科技是“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”,行动上则要持续学习更新。

  “博物馆人不能做局外人,唯有与时俱进,才能为文化遗产插上腾飞的翅膀。”他特别提到,从藏品管理到展览呈现,科技应延伸至博物馆全链条,形成系统性创新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贵州: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

一段时间以来,文化市场涌现出一大批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意产品,备受青少年喜爱。各类文创产品融合文物内涵价值与艺术灵感,用创新形式体现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;影视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视觉呈现,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;刺绣工艺、水墨丹青、京剧脸谱等元素被广泛应用于服装设计,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特有的艺术审美…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仅留存于书籍,还要融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里,让他们从多渠道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。

中新教育|聚焦家庭教育热点话题 政产学研界共话未来发展

当前,投融资遇冷、科技竞争、生物伦理、规则标准接轨等问题为生命科学发展带来多重复杂挑战。但另一方面,生命科学前沿技术突破也为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。展望未来,大力引育高水平人才仍是赢得竞争的关键。

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将访华

2020年10月,延庆区获批中国民航局首批、北京市唯一“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”,拥有374平方公里空域,真高1098米。

水润民安稳发展 看我国十年治水“答卷”

费伦茨·克劳斯1962年出生于匈牙利,1991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博士学位,现为德国马克斯·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所长、慕尼黑大学教授。

徐嘉余说自己要担起压力

此外,朗诵中既有国内名家作品,如朱自清的《春》、艾青的《春姑娘》、海子的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》、舒婷的《祖国啊,我亲爱的祖国》;又有代代传颂的国学经典,如孔子的《论语·学而篇》;更有诗人学者和文学爱好者带来的《灯光》《回家》《我骄傲,我是黄河的子孙》《你要写西城就不能只写西城》等原创作品。朗诵会将京剧、太极拳、歌曲表演穿插其间,全立体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